“法定”工资难到手|工劳小报 #62 副刊
01 茶话会
“法定”工资难到手
跳楼讨薪、罢工讨薪、抗议讨薪......这些事件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打工人的工资权利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侵犯,即便《劳动法》已明文保障劳动者按时足额获取工资的权利。虽然维权的法律依据是清楚的,维权的行为却并不总是经济的,维权条件苛刻、周期长、耗费大、结果不确定,本应如阳光般普惠的权利,劳动者却需付出不菲的代价才能得到。
当教育变得“灵活”|工劳小报 #62 新闻刊
01 本期重点
当教育变得“灵活”
近年来,教师讨薪事件频发。2024年10月,江西樟树滨江中学200余名教师被拖欠班主任津贴、晚自习补贴等加班费,部份教师通过缩短授课时间、拒绝晚自习等方式抗议;2024年11月,湖南某民办高校因拖欠教师数月工资引发教师罢课维权;2022年起,福建漳州龙海区第一中学南太武学校拖欠1900余名教师该年份班主任津贴逾2年。教师这一职业“稳定”“有保障”的印象正在被现实刺破,然而,
医院关停,医护埋单|工劳小报 #61 新闻刊
01 本期重点
医院关停,医护埋单
自2022年新冠疫情封控解除以来,全国上下陆续有许多医院忽然拉闸停诊,留下的不止是空床,还有一群被迫离开的医护人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于以下三道冲击:
第一道冲击是财务断裂。 近几年来的集采让 25 类常用药价格平均下降 50% 以上;随后 DRG、DIP 打包付费将常见病种定为“
上“岸”,劳动者团结之岸|工劳小报 #60 副刊
01 茶话会
上“岸”,劳动者团结之岸
在上期副刊中,我们聚焦了“上岸”这一承载着复杂期望与沉重现实的话题。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与就业形势下,“上岸”已成为许多青年人紧盯的目标和普遍的困境。从求职路上的渺茫与焦虑,到待业期间无处不在的压力,再到看似“成功上岸”后仍可能遭遇的剥削与不稳定——这些经历不仅是现实的磨砺,更促使我们反思: 当生存危机步步紧逼,
“不招彝族”:集体抗争与民族污名|工劳小报 #60 新闻刊
01 本期重点
“不招彝族”:集体抗争与民族污名
“不招四大民族’”、“不要彝族”……每当在社交平台搜索“工厂招工”,类似话语总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招聘广告中。一条条求职者与招聘方的对话记录中,招聘方通常以“少数民族名额已满”婉拒求职者,或明确表明“不招彝族”。求职者慌忙澄清自己虽是彝族,但来自云南或贵州而不是凉山,似是要与凉山彝族划清界限;有的说自己有汉族名字,普通话通顺;
就业上岸,何处是岸?|工劳小报 #59 副刊
01 茶话会
就业上岸,何处是岸?
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感到“上岸”的时候吗?
是投出的无数简历终于有了回应,
还是拿到合同那一刻才松的一口气?
根据今年“两会”上关于2025年就业目标的报告,城镇失业率目标依然在5.5%,就业压力持续加大。而最新数据显示,不包括在校生的16-24岁青年失业率已达16.9%,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上岸”
运将哀歌:出租车司机的生存窘境|工劳小报 #59 新闻刊
01 本期重点
运将哀歌:出租车司机的生存窘境
3月24日,湖南省岳阳市、黑龙江省大庆市以及吉林省榆树市的出租车司机分别举行大规模罢工,抗议高额“份子钱”以及网约车竞争对生计的冲击。与之相呼应的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出租车“退车潮”,大量的出租车司机因入不敷出被迫退出该行业。据一些关注出租车行业的自媒体估算,在三、四线城市,一辆出租车每天的收入约为360元,扣除约293元的运营成本后,净收入仅为67元。实际情况是,
AI于劳动者:福音还是危机?|工劳小报 #57 副刊
01 茶话会
AI于劳动者:福音还是危机?
人工智能(AI)这几年就像一阵旋风,吹进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既带来了便利,也掀起了一些波澜。有人觉得它是大救星,能让工作效率飞起来,甚至畅想摆脱996;有人却担心它抢饭碗、加压力,还顺便带来隐私和伦理的麻烦。
我挺好奇,你或身边人的行业有没有因为AI变得不一样了?有个朋友用AI写代码,本想提高效率可以多摸鱼,
诱骗未成年、借贷控制——客服园区用工乱象|工劳小报 #57 新闻刊
01 本期重点
诱骗未成年、借贷控制——客服园区用工乱象
客服行业因人员需求量大和准入门槛低等特点,吸引了众多打工者。然而,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高等问题也导致其流失率居高不下。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和应对业务波动,客服用工企业大量采用灵活用工和外包模式。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早在2019年,客服行业的灵活用工岗位渗透率已达34%。以乐优聘为代表的灵活用工平台,利用AI和大数据精准匹配企业与临时客服人员,能有效应对季节性需求高峰,如旅游旺季和电商大促。